为积极响应“乡村振兴”国家战略和团中央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号召,2025年7月14日至20日,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“羌乡数梦”实践队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,开展“云端筑童梦・青春羌乡行”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聚焦儿童成长、非遗传承与精神感悟,通过多元课程、非遗调研、遗址探访等活动,在7天时间里累计服务384人次,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,为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。
01初抵北川社区,捐赠仪式暖童心
7月14日上午,“羌乡数梦”实践队联合北川县团委、新川社区举行爱心行囊捐赠仪式。新川社区王小玉老师介绍了小朋友们的基本情况,并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。
团队领队李超老师代表团队致谢并表示,团队将结合数学特色设计课程,同时全力保障孩子安全。学生负责人杨思琦称团队会真诚陪伴孩子,在这五天中共同探索、成长。
随后,团队代表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向社区儿童发放内含彩笔、绘本、体育用品等的爱心行囊并合影留念。

02多元课程体系,助力儿童共成长
7月14日至18日,团队聚焦社区儿童成长需求,构建五大类多元课程体系,开展课程20课时,切实推动社会实践育人走深走实。
团队开设普通话训练课,借绕口令纠正发音,助孩子们提升语言能力,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打基础。同时,紧扣数学课标设计闯关等课程,提升儿童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此外,开展传统漆扇制作等活动落实五育并举,助孩子深化自然感知与情绪管理。还举办红色故事会,结合安全教育,厚植爱党爱国情怀。

03探访非遗传承,聚焦漆艺保护路
7月19日,“羌乡数梦”实践队赴北川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,在四川省非遗传承人朱红志带领下调研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创新。专访中,他坦言传承面临设计人才断层、年轻人难留及手工作品价高滞销等问题。为此,他融入羌族符号开发轻文创,方便年轻人接触非遗。实践队同期回收的三百余份有效问卷显示,当地对数字化保护期待高,印证了科技赋能非遗的迫切性。

04追寻地震印记,感悟生命韧与坚
7月20日,实践队走进老北川地震遗址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。前者记录“5・12”创伤,展现灾难冲击与生命的脆弱顽强;后者以“裂缝”为理念,用创新技术展现科技抗震与民族坚韧。队员称此行使自己对生命意义有了新认识,抗震精神应成青年行动指南。

七天的实践中,“羌乡数梦”实践队以饱满的专业素养与热忱,在陪伴儿童成长、探寻非遗传承、感悟生命力量中践行使命。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彰显青春担当,响应党的二十大“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”的号召,为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传承贡献了澎湃的青春力量。
作者:刘志燕、杨晨曦、黄子函,摄影:李婧,一审:李超,二审:任茜,终审:屈加文
编辑:李超 审核:任茜 终审:屈加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