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告题目:广义随机共振理论: 物理,生物到工程
报告人:王会琦教授
报告时间:2024年12月12日(星期四)10:00-11:30
报告地点:数学科学学院106
报告摘要:在自然、工程和社会等领域,系统常常受到外界不确定性环境中随机因素的影响,这些因素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噪声,进而作用于系统。最初,人们普遍认为噪声对系统性能总是产生负面或消极影响。然而,1981年,Benzi等人在研究古气候周期变化时,首次基于非线性Langevin方程提出了随机共振(SR)的概念。通过构建具有冰川期与暖气期两种状态的双稳气候势阱模型,解释了地球偏心率微弱周期变化的现象,并指出地球气候在受到太阳常数随机变化的激励下,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转变。这一现象揭示了噪声激励对非线性系统的有益作用,广泛引起了力学、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关注。长期以来,非线性被认为是产生随机共振的必要条件。然而,随着研究的深入,学者们开始发现,线性系统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现象。例如,在乘性色噪声激励下的线性Langevin系统,其稳态响应的幅值增益呈现出对噪声强度和相关时间的非单调行为。Gitterman等人由此提出了广义随机共振(GSR)的概念,即系统响应的某些函数随系统特征参数的非单调变化规律。由于线性Langevin系统能够诱发类似非线性系统中的随机共振行为,且在稳态求解中具有天然的理论优势,这为随机共振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。轴承作为旋转机械中的关键部件,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设备运行的可靠性。轴承的早期故障往往表现为微弱的振动信号,容易被强噪声掩盖,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可能难以有效提取或识别这些微弱的故障特征。随机共振理论为低信噪比环境中的信号增强提供了新方法,而广义随机共振理论则进一步突破了传统SR对非线性系统的依赖,能够在更广泛的系统类型中实现信号增强。本报告将概述随机共振及广义随机共振理论的发展,并重点讨论它们在故障信号处理中的应用。
专家简介: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现为重庆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、IEEE高级会员、金融系统工程专委会理事、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、《计量经济学报》编委、《Int J Financ Eng》编委、《Shock Vib》学术编委,同时还担任10余个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工作。研究领域涉及随机系统分析、复杂系统理论、统计决策与优化控制等,特别是对于不确定环境下复杂系统的随机演化动力学,包括随机渐近同步与稳定、群体协同行为涌现与调控。目前已在Chaos Soliton Fract, Commun Nonlinear Sci, Nonlinear Dyn, Mech Syst Signal Process, Int Rev Financ Anal, Financ Res Lett, IEEE Intell Syst, J Stat Mech, J Stat Phys, Physica A等期刊上发表SCI/SSCI论文50余篇。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、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1项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4项、重庆市博士后基金1项、企业委托技术攻关4项;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、国家社科基金1项;获发明专利1项,出版“十二五”国家重点规划教材1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