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入数据...
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领略汶川发展新篇章
时间:2023-08-18 11:49:22   来源:数学科学学院   查看:307

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,弘扬抗震救灾精神,了解汶川县灾后重建及乡村振兴情况,促进后续实践活动顺利开展,7月21日,四川师范大学“狮行者”实践团在5·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及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开展了“弘扬抗震救灾精神,领略汶川发展新篇章”主题调研活动。

一方有难幸得八方支援

团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。团队成员们步入遗址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白色时钟,而破碎的时钟表盘,永远地定格在了2008年5月12日下午的14点28分。随后,讲解员带领团队环绕遗址一周,并讲诉了许多悲怆的动人故事。讲解员指着倒塌的实验楼说道:“当时年仅31岁的方杰老师,放弃了逃生,用身体支撑住了几欲坍塌的教室门框,让学生们逃生。可掉落的横梁正中方老师的胸口,年轻的生命就此熄灭,而他本来有时间冲出教室去救自己的孩子。”团队成员不禁为之动容。最后,团队步行至纪念浮雕前,浮雕整体呈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状,左下角刻画着人民军队、医护人员、当地老百姓、青年志愿者、国际友人正运送着伤员的情景。浮雕的右下角没有日期,没有署名。这样的无名碑在全中国只有两面,一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,另一面就是矗立在这里的浮雕。这面浮雕体现出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众志成城,互帮互助,不抛弃不放弃的团结斗争精神。


团队成员正在石钟前为遇难同胞默哀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育嘉 供图

7.jpg

团队成员正在瞻仰纪念浮雕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昱洁 供图

山下的遗址,连着苦痛,早已被藤蔓遮掩;而山上的震中纪念馆拔地而起,不断向后来的人们述说着那一段地震无情的悲痛历史,歌唱着那一首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。

抗震救灾高唱英雄赞歌

团队来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——5·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重温抗震救灾精神,汲取奋进力量。汶川抗震救灾的故事,从场馆入口处鲜红的标语“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”开始讲起。团队了解到,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汶川县发生里氏8.0级特大地震,破坏惨烈,损失惨重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,在党的领导下,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,支援灾区,吹响了诸如“出自己的力,流自己的汗,自己的事情自己干”等奋斗号角,出现了诸如请愿书、心连心学校、特殊党费等暖心现象。在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,灾区的哭声渐渐变成了灾后重建的掌声和欢呼声。此次重温抗震救灾精神活动,鼓舞着团队成员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立志为助力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
8.jpg

团队成员在5·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前合影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育嘉 杨昱洁 供图

5·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伟大斗争可歌可泣,让世界为之动容;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取得辉煌成就,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的最佳典范。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汶川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进,展现出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新面貌。

 

乡村振兴谱写发展新章

在渔子溪村支部副主任刘晓勇的带领下,团队成员走家串户,了解渔子溪村乡村振兴发展情况。刘主任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本村的村企五联共建项目,努力实现干部队伍“活”起来、产业发展“旺”起来、基层组织“强”起来、文化繁荣“兴”起来、改善环境“美”起来。“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小花园,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。”刘主任说到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,渔子溪村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。渔子溪村正在党的领导下,踔厉奋发,笃行不怠,不断谱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。

9.jpg

刘主任正在带领团队走家串户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育嘉 供图

汶川县抗震救灾和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,再次展示了中国速度、中国力量、中国优势,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、自信心、自豪感;再次昭示出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伟大的中国人民能够创造一切人间奇迹。团队成员通过此次主题调研活动,重温了抗震救灾精神,了解了汶川县灾后重建及乡村振兴情况,从中坚定理想信念,汲取奋斗力量,为深入推进实践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
作者:杨昱洁、叶育嘉  一审:柏敏  二审:任茜  终审:屈加文


编辑:数学科学学院